從 6 種大便型態看你的腸道細菌組成

by | 5 月 7, 2020 | 健康心靈, 腸道健康

大便型態-益生菌

從大便型態,我們能獲取許多有關身體健康的情報,而且有些時候,不見得要用到檢驗分析,光從外觀,也能取得不少有意義資訊;其中就包含了腸道細菌組成的狀況喔!

「布里斯拖大便分類法(BSS)」是一種用來幫人類大便分類的簡單判斷工具,是布里斯托大學在 1997 年於《北歐腸胃病學雜誌》上提出,由於大便的形狀和停留在大腸的時間長短有關,因此可用來判斷食物經過大腸的時間,其分類與型態的請見下圖:

布里斯托大便分類-BSS-糞便種類
資料來源:Wikipedia 

從表上,可以知道理想的大便是第三與第四型,而第一和第二型是便秘、第六和七型則有腹瀉的可能;有了這張表,你上大號的時候,就能幫自己做個簡單的判斷,便秘太嚴重的話,除了求助專科醫生,平常也應該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些蔬菜水果,讓自己擁有健康的便便。

天天見到 但你懂它的內在嗎?

要能每天順暢的排便,除了要吃纖維、適量油脂、養成規律上廁所的習慣之外,腸子裡面的微生物構成也有相當的關係,不說你可能不知道,我們的糞便可是有滿滿的細菌喔!

正常情況下,糞便扣掉水份之後的部分,大多是細菌,約佔  25 ~ 54%,其次為蛋白質或含氮物質約佔 2 ~ 25%、碳水化合物或其他不含氮氣的未消化植物物質約佔 25%,最後是 2 ~ 15% 未消化的脂質;你有沒有發現這些成分的比例變化有點大嗎?

糞便的組成會有這麼大的變動,主要受飲食內容影響;也就是說你吃了什麼,腸子裡就會養出什麼樣的細菌比例,不過也有研究發現,有的時候我們對食物的選擇,很可能是受到腸道細菌操弄的結果,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沒由來的突然想吃炸雞、薯條」,而這種臨時起義的念頭,搞不好就是腸道裡,有一群喜歡吃這種食物的細菌,透過腸道的神經,讓大腦做了那樣的選擇。

換個說法,我們腸子裡住著許多不同種類的細菌,牠們的食物就是人類飲食中,沒消化完或無法消化的部分,不同類細菌各自偏好的食物有很大的差異;也就是說,飲食組成決定腸道內細菌的分佈,多吃某種細菌喜歡吃的食物,該細菌族群在腸道裡市立的族群就會比較多;例如,蔬菜水果吃得少,那麼依賴膳食纖維生存的細菌們,族群就很難茁壯,不過也是能靠補充益生菌的方式來增加腸道好菌的數量,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能讓細菌細菌定殖下來才是長久之計,要怎麼做呢? 有一種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天天五蔬果,或是像地中海飲食那樣,每餐吃 2 份以上的蔬菜和 1 份的水果,也會吃些發酵食物,會更好。

天天至少五蔬果,是讓腸道細菌平衡的基石

大便型態-益生菌-蔬菜

大便型態與腸道細菌的關係

一個人的飲食型態會影響糞便的型態,也會影響腸道細菌的分佈,但實際上,細菌到底出了什麼變化呢?《Gut》期刊上有篇這方面的研究,讓我們一窺糞便與腸道細菌之間,到底有怎麼樣的關係。

研究對象

當中以 53 位 20 ~ 55 歲的健康女性為對象,這些人參與研究的時候,經診斷都沒有癌症、發炎性大腸疾病,或是有服用瀉藥、益生質,另外在取糞便樣前的三個月內也不能有服用抗生素。

益生質是幫助益生菌生長的物質,通常是膳食纖維。

研究分析這些女性的糞便類型和細菌多樣性之間的關係,糞便的型態以 BSS 法分類、細菌分佈以特別的工具進行分析。

結果發現,腸道細菌分佈和 BSS 的類型有關,參與者的糞便越軟,普雷沃氏菌屬(Prevotella)的細菌數量就越多,且細菌種類會逐漸變少(多樣化變少);反之,糞便越硬,就會變成瘤胃菌科-類桿菌屬為主的組成,細菌種類會變得化較為豐富。

補充說明:此糞便軟硬度與細菌總類的關係並不包含 BSS 第七型,也就是嚴重腹瀉類型。

至於這些細菌到底是好是壞呢?在這篇文章裡其實很難說清楚,未來有機會再深入分享探討;在這裡,我們先有以下兩個概念:

  • 硬一點的糞便,細菌種類豐富;但硬到便秘的程度,糞便中的蛋白質可能會代謝成有毒的物質,影響身體的健康。
  • 糞便越硬,瘤胃菌科-類桿菌屬累的細菌會變多;軟的話擅長分解多糖的普雷沃氏菌屬細菌會成為優勢細菌。

總而言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應該儘可能調整自己的飲食與生活,好讓自己的糞便歸屬於第三或第四類,這是比較理想的型態,也可能代表較為均衡的腸道菌相。

參考資料與文獻

  1. Rose, C., Parker, A., Jefferson, B., & Cartmell, E. (2015).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feces and urin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o inform advanced treatment technology. 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5(17), 1827-1879.
  2. Alcock, J., Maley, C. C., & Aktipis, C. A. (2014). Is eating behavior manipulated by the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ta? Evolutionary pressures and potential mechanisms. Bioessays, 36(10), 940-949.
  3. Vandeputte, D., Falony, G., Vieira-Silva, S., Tito, R. Y., Joossens, M., & Raes, J. (2016). Stool consistency i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gut microbiota richness and composition, enterotypes and bacterial growth rates. Gut, 65(1), 57-62.
  4. 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 – Wikipedia

以下內容你可能也會有興趣

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