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建議 早期檢測「大腦年齡」 提早發現失智症!

by | 3 月 25, 2022 | 優活健康網, 合作轉載與專欄

大腦年齡
你的腦幾歲了呢?任天堂曾在 3Ds 和比較近年的 Switch 上,推出由東北大學老年醫學研究所 川島隆太監修的鍛煉大腦遊戲,藉由簡單、快速的小遊戲,鍛煉大腦,結束後還會有玩家腦年齡的結果。藉由這樣的遊戲,訓練大腦,讓大腦靈活,同時也延緩大腦老化的速度;但,如果要正確的知道自己的大腦年齡,還是要接受正規的醫療檢查,因為,初期發現,可能更能有效延緩喔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一名50歲金融業高階管理者因長期處於高壓工作環境,作息不正常,生活中突覺自己變得健忘、決策效率降低,一年前接受「全腦神經年齡磁振造影檢查」,發現腦神經年齡竟比實際年齡高出7歲,此個案配合醫囑,積極改變飲食、作息等生活型態,今年再次進行檢查,發現腦神經年齡數據有所改善,鼓勵個案持之以恆,維持健康。

另一名60幾歲個案,檢查後顯示腦神經年齡高於實際年齡15歲以上,且透過腦部影像判斷,發現大腦健康狀況已有萎縮跡象,故協助轉診醫院神經內科,進一步追蹤診斷,及時接受治療照護。

失智症最新報告:「提高診斷率」為重要目標

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表示:「比起10年前,台灣失智症疾病意識已有顯著提升,政府也積極推動各項輔導政策,幫助早期發現失智症前的認知功能退化跡象,在未達疾病診斷階段,可透過生活型態調整,預防可能發生或惡化的疾病。」在台灣,失智症早期檢查之輔助工具,已經在健檢機構中實務應用,希望藉此降低受測者因教育水平、社經地位、主觀感受等變因,影響檢測結果準確度的可能性。

2021年最新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提高診斷率」仍是失智症領域未來非常重要的努力目標。根據報告結果推估,全球約有5,500萬名失智者,但卻有高達7成5的人,相當於4,100萬人,尚未被診斷確認,其中未診斷的比率在中低收入國家更有9成之多。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2021年公告的最新資料 ,目前失智症診斷率約為5成4,相對於其他國家來說不算低;但以台灣期待能夠在2025年,達到7成的診斷率的目標看來,仍有不小成長空間。

失智症3大高成本:金錢、時間、精神負擔

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曾文毅表示,失智症早期沒有明顯症狀,難以自我察覺,且可能經歷長達20年以上的退化期,因沒有外顯症狀,而被忽視,直至終被確診失智症,已到達不可逆的程度,且至今尚未有藥物能完全治癒,僅能緩解退化趨勢。

失智症患者確診後,個人及家屬將面臨沉重的金錢、時間及精神負擔等,有形與無形的照護成本。患者在平均8至10年的餘命裡,僅是醫護費用預估就高達1,300萬元,更需要長時間的近身照護,對患者及照護者而言,等同失去了人身自由。

除了上述有形的金錢與時間成本之外,精神負擔更是造成失智症患者家庭關係失衡的最大問題,親情無法割捨,照護壓力又難以負荷,照護者沒有絲毫的喘息空間,長此以往,恐影響身心健康。

大腦年齡
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失智症早期檢測「5大」腦神經項目

失智症早期檢查輔助工具是以腦部擴散式磁振造影(Diffusion Spectrum Imaging)影像技術為基礎,結合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技術,建立一套非侵入式的腦神經纖維示蹤技術(Tractography),提供客觀評量腦神經健康情形之服務,依據臨床資料分析,證實可預測失智症及其預後。其檢查內容包含「5大主要項目」:

1. 腦神經年齡量測結果
2. 腦健康評分
3. 主要認知功能網絡年齡
4. 全腦神經束健康概況
5. 患者主要認知功能網絡健康概況

其報告結果有利於醫師參考作疾病評斷、分析,和追蹤治療反應;同時也附有大腦健康管理、及生活型態的多元建議,可供醫師、受測者雙邊參考,讓醫療機構或健檢單位所能提供的檢測項目更加多元。

曾文毅提醒,提早檢測「腦年齡」,並諮詢專業醫事人員的評估與建議,更能夠在早期發覺「失智症」風險,有機會在大腦退化前期,透過生活型態的改善及多元健康管理介入,維持大腦健康,降低未來失智症造成的損害及負擔。

本文轉載自優活健康網,原文連結

以下內容你可能也會有興趣

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