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自己的聲音 靜坐冥想如何療癒身心?

by | 5 月 28, 2020 | 肯尚健康, 合作轉載與專欄

靜坐冥想-療癒身心-傾聽

作者 / 肯尚健康管理運動教練 JORDAN

練習是為了讓我們能在每一個當下做自己心靈的主人,不是一個好或壞,適合或不適合的問題 – Charlotte Joko Beck
Practice at any stage is just being who we are at that moment. It’s not a question being good or bad, better or worse. ~ Charlotte Joko Beck

多年來上瑜伽課一定少不了靜坐冥想(Meditation)的練習,當時對這練習一無所知,每次有老師在就有練習,沒老師就隨便做一下。一直到6年前,我遇到我的老師,也就是當時我開始對療癒瑜伽有興趣,那時候的我,已經練習瑜伽和教學數年,走過一遍學習了許多,雖然經歷不同的練習方式,但還是一直在摸索中。

當第一年開始真實的長期實行冥想時,那時是 2015 年,剛好 40 歲,正歷經人生一段煎熬和改變;老師給了一些很簡單、實在的方式,不但開發了許多好奇心,冥想幫助我看清楚了許多事,可以說是身心靈正念的轉折。

每個人的生命裡所經歷過的一切都是健康管理重要的一部分。從出生開始,一直到會說話、走路、上學,和就業的人生歷程中,經歷各種不同的人生體驗。我們的父母朋友,和有交集的每一個人都形成了一個回憶,有些回憶是好的,有些可能是不良的回憶,這些經驗直接影響了身心的狀態;累積多年的負面情緒,身體變得無法放鬆自在,然而,若是對於自己身心狀態的覺知很低,甚至感覺不到自己的身體正持續的惡化中。

這些生活上的壓力和無助,直接影響了我們的未來、價值觀、人生觀和生活上的各種習慣,也造就了我們的健康人生,所以讓我簡單的來談談靜坐是如何帶給我們正面的影響。

心境快樂

關於快樂這件事是心境問題, 和人、事、物沒關係。- jordan
Happiness has nothing to do with worldly things, b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the condition of your heart. – Jordan

去年的某一天、我早上起來後、像往常一樣、準備好要練習、哪時候的我已經練習靜坐近 5 年的了,平均每天 30 分鐘,突然間,我無法安定的坐下;在這之前,我知道發生了一些對我身心帶著傷害的事, 當時我很清楚的知道這些情緒的來源,也很清楚的知道這一切情緒最終是會消失的,縱使如此,我仍然無法過著安定的生活,對於自己的練習有點自責、開始睡眠不好、工作效率低、對於社交完全無動力,無論是什麼事,心裡一直感覺不到快樂喜悅。

後來我決定再去旅行一次,放了一個月的假,在歐洲背包客式的走了一個月,除了離開當下的不良狀態、改變環境以外,卻也同時讓自己的身心保留一些休息的空間,一路上我也盡可能維持了運動和冥想練習,就在一個月結束時,回到台灣的那一刻,感覺到「我回來了、我回家了」,這一切如果沒有這樣的練習,或許這所謂的「回來」的時間可能會很久。

這經驗完整的形容了一個靜坐冥想練習者的日常,其實也和一般人都一樣,煩惱、壓力、害怕、悲傷等等的情緒是一種人生其來的干擾,這些干擾不但影響你的身心狀況,更是讓你無法好好的生活, 那究竟為何要練習?這和一般人背負著這些同樣問題的人有什麼不一樣?要如何釋放掉這些人生的負面情緒?要如何回到快樂平靜的人生?安靜的心又是如何幫助我們找到健康?

著名作者和教授,楊定一博士在「靜坐」一書裡提到「快樂是回歸心靈的家,若能安居於快樂之中,均衡、健康、創意、活力、且有方向的人生會隨之而來。」 所以無論是在哪裡,學習如何回到自己身心最快樂平衡的狀態,能幫助我們在生活上找到身心的連結,創造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那你是怎麼知道自己是否快樂與否?那要如何才能來到「回家」的境界 ?

正念和意識的範圍

專注力是意識的延伸 – Jordan
Attention is an extension of awareness – Jordan

靜坐冥想-正念-療癒身心
Photo by Levi XU on Unsplash

首先來談談意識, 意識是我們所感受到的周邊人事物,也可以包含內在的各種感受、覺知和回憶。基本上就是我們「意識」到的身體內在和外在的感知都是意識的形成。外在的意識是透過五官;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和皮膚的觸覺。所以當我們醒過來來的每一天,五官就會開始收到各種各樣的訊息,隔壁鄰居阿姨煮飯的味道,外面施工吵鬧的聲音,天氣炎熱身體不舒服的感覺等等,有些是我們習慣的,有些是在我們的舒適圈外,但無論如何,你的感知範圍一定是會像開著24小時的雷達一樣隨時在收集。

在這裡也來談談思緒、情緒和回憶這三種意識。當這些日常的訊息,在繁雜和眾多的感官中出現時,有些會消失,有些轉換成情緒;比方說我現在專心的在寫文章,但隔壁的施工的聲音讓我無法專心,耳朵聽到這個聲音,馬上轉換成厭惡,這時候的我,可能惱羞成怒(情緒),開始抱怨當初為何選擇來這裡坐下寫文章 (思緒),同時後我過去成長過程中,聽到這種施工的聲音就好像身邊曾經長輩在發脾氣丟東西時的感覺一樣(回憶),讓我非常的害怕。

這些意識都自動的每天的在你的身心裡面打轉,就像一台電腦一樣不斷的運作。所以這些“自動”式的運作方式讓我們在身心上無法做自己的主人,也就是說只要一有我們不如意的刺激,我們就感到“ 不快樂”。所以其中的方式就是首先你要先察覺到你的意識,在還沒轉換成情緒前,或甚至以已經變成一種內在的情緒,你都需要帶著極高的專注力去意識到你現在當下的狀況,這是「正念」的基礎。

靜坐與預防醫療

在西方的身心學發展中,早期70年代 Dr. John Kabat-Zinn 曾經和佛學大師們 Thich Nhat Hanh (一行禪師)和 Seung Sahn (崇山禪師)等人學習後,結合了科學的研究,發展了一套系統稱為 Mindf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統稱正念減壓課程。

Dr. Kabat-Zinn 把瑜珈、靜坐等東方元素的治療因子帶入醫療體系當著輔助療法,同時他隨後設立了美國麻州大學醫學院的正念中心(Center for Mindfulness in Medicine, Health Care and Society, CFM)。MBSR 在該醫院裡設立了門診,以正念為基礎的介入,教導佛學呼吸,身體感官,意識等等概念來幫助病患。

在 2019 年,一個針對佛學冥想的練習如何改善心血管功能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正念的靜坐練習不但能抗老,防憂鬱和減壓,同時各項研究統整後指出,不管是年輕人或年長者,長期性有規律的佛學動禪和呼吸覺知能有效的改善心血管功能,大幅度的降低收縮壓,也同時降低了心血管疾病和第二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我個人覺得有趣的是研究中的一項比較是和一般傳統的運動走路做比較,研究對於佛學動禪的練習方式以12週的測試中,不只是對身心壓力有改善,針對身體發炎因子如IL-6蛋白和可體松有明顯的下降。

活在當下的迷失

靜坐的目的不在於“靜”,而是“坐” – Jordan
The purpose of Meditation is not about attaining peace, it is to let peace come to you through sitting . – Jordan

靜坐冥想-療癒心靈-正念
Photo by Denise Jans on Unsplash

或許你常常聽到身心靈導師談起「留在當下」的好處,這是一種最簡單的方式來形容正念,你只要和當下「同在」,就是一個開始。我們常誤以為正念就是正面,正念和正面不一樣,我們都希望保持著正面的思考方式,但是正念是要從覺知開始,透過持久的專注在呼吸上,引導你的意識以一種暫停的模式,在瑜伽經裡有個說法就是讓你的心智停止。

所以如果你開始先意識到身體(外在),然後再意識到心智(內在),慢慢的讓兩者引導你的意識到一個靜止的狀態,這是一種“放下”的過程,留在當下就是不在意你的結果,察覺到你現階段的狀況,在呼吸的引發下開始轉換你的心境,無論你的心境是在哪一個階段,這些轉變能帶給你新的想法,價值觀,也同時給予生命新的意義。

在探研身心靈的議題中,我們常常會把心和心智混在一談,實際上在東方哲學對於「心」的解說實際上和西方哲學「心」在字面上的說法不一樣。東方人的「心」包含了心靈的成分,所以你的練習裡只要能讓你的心來到靜止,像空屋一樣沒有任何思緒,你的靈性就會被提升。

西方人的心除了是人體器官心臟以外,表達的是內心的第六感,一種無法解釋的心靈安逸感,一種善意自在的情境,我住在美國的時候,常常會聽到朋友說 Do what your heart tells you,就是依照你的心的意思去做選擇,這也意味著你的第六感和你心意的方式。但這活在當下心的意境並不是如此,而東方人模式的「心」,深層的解釋一個通往靈性平靜自由的空間和橋樑,也同時解釋了為何在靜坐的練習裡,超越了肉體,時間和空間才是留在當下的意義。

安靜傾聽愛的聲音

你每一次踏在墊子上、每一次進入教室、每一次開始拿起啞鈴、每一次跑出第一步都是一個邁向認識自己的一個開始,你的人生經驗會隨著你來到墊子上,身心的奧妙和科學是非常相關的,每一次坐下來安靜感受身體的那一刻,體內各大系統的變化,各種生化反應,各種細胞之間的溝通,啟動了副交感神經,讓自己身心回歸到平衡快樂,健康人生裡自我照護最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我們除了要吃得好,要運動,要休息以外,我們的心也必須透過靜坐冥想的練習讓自己回歸到真正的自己,傾聽是愛自己的一種方式。

參考資料

  1. The Mind Illuminated : A complete Meditation Guide. John Yates, PHD, Matthew Immergut PHD, Jeremy Graves 2017
  2. Mind-Body Medicine: An Overview – MENTALHELP
  3. Mindf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 in Mind Body Medicine Jon Kabat Zinn
  4. 正念減壓課程與癌症 – 台灣心理治療學會
  5. Jon Kabat-Zinn – Wikipedia
  6. Amarasekera, A. T., & Chang, D. (2019). Buddhist meditation for vascular function: A narrative review. Integrative Medicine Research.
  7. 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楊定一,楊元寧著, 2014年

以下內容你可能也會有興趣

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