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吃粥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米食就像是刻在華人基因裡的一種記憶,而米食料理的發展源頭就是粥,這是因為古代烹飪條件難以精準控制火力及水量,所以煮粥比煮飯容易得多,直到今日,人們常在天冷時早起吃一碗熱熱的粥,暖胃又暖身,生病沒有食慾的時候,也會選擇吃粥來補充營養和維持體力。而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粥除了提供熱量外,也具有一定的食療養生作用。
內容目錄
古人吃粥的養生智慧
吃粥的好處,早在《黃帝內經·素問‧臟氣法時論》即有提到「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意思是在使用藥物治療疾病的時候,要善用日常飲食來調養,尤其五穀是用來供養、養護生命的必要食物。
而《本草綱目》中也對穀類食物的重要性,提出「天生五穀,所以養人,得之則生,不得則死」,而在五穀之中,最被推崇的是粳米(即稻米),稱「惟此穀(粳米)得天地中和之氣,同造化生育之功,故非他物可比」。清代的名醫王士雄更是在其著作《隨息居飲食譜》中,稱「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
除了一般飲食外,也有許多中藥方劑以白米入藥,如漢朝醫聖張仲景就非常善用白米,其名方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桃花湯等,都是將中藥和白米一起熬煮服用,感冒常用的桂枝湯,也要求在服藥後小口小口地喝粥來幫助藥力發揮,這些藥粥的共同點就是加了白米可以養復胃氣,幫助疾病的治療和病後的恢復。
吃粥的好處
腸胃不適、消化不良,或是暴飲暴食、過食油膩之後,腸胃已經受損,無法負擔刺激性或是過硬和粗糙不易消化的食物,此時粥就是一個很好的調養食品,除了清淡、不油膩之外,粥的分子很細小,很容易被消化吸收,減輕腸胃的負擔。此外吃粥還能補充體內水分,對於久坐不動的辦公室族群,或是胃腸功能較弱、容易便祕的銀髮族及兒童,也是很好的飲食選擇。
除了好吸收、補充水分外,米粥也有很好的補益作用,中醫認為白米味甘,入脾、胃經,可以補氣和胃,《本草綱目》中就提到白米可以「長肌肉,壯筋骨,益腸胃,通血脈,和五臟,好顏色,…,治一切諸虛百損」,意指人在各種虛弱的時候,就適合吃米粥來調理脾胃,補養身體。
除了白米之外,粥裡面還可以添加大麥一起熬煮,除了可以增添口感和風味上的豐富性之外,大麥和白米一樣可以健脾和胃,幫助消化,還可以利水止瀉,《本草綱目》即云「消渴除熱,益氣調中。…,實五臟,化穀食,止瀉」,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容易腹瀉者尤為適宜。
鱸魚加粥,相輔相成
若是病後或是術後的恢復調養,或是孕前、孕後的調理,粥裡可以加入鱸魚一起熬煮食用,鱸魚除了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可以幫助身體復原修復外,《本草綱目》也提到鱸魚可以「補五臟,益筋骨,和腸胃,治水氣,益肝腎,安胎補中,作燴尤佳」,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鱸魚入肝、脾、腎三經, 具有益氣健脾、強筋健骨,利水消腫,補腎安胎的功效,尤其適合作為藥膳食用,與粥共食,可以相輔相成,強化補益養身的效果。
吃粥的注意事項
粥不但對病患的調養有幫助,對於飲食作息不正常的忙碌現代人,粥也是保養腸胃的好選擇,而年節大魚大肉之後,若是有脹氣、腹瀉等消化不良的情況,更是適合吃粥來幫助腸胃休養,可以說粥就是最平價的藥膳。但要注意的是,許多人吃粥會快速吞嚥,反而刺激胃酸分泌,造成胃酸過多,因此正確的吃粥方式還是要細嚼慢嚥,才能真正發揮養護的效果。
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是一位健康講師,也是個中醫愛好者,喜歡分享中醫知識,立志推廣中醫養生保健理念,希望大家都能運用老祖宗的智慧,擁有一個健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