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快篩後還要再PCR檢測? 一次認識 3 種檢測方式

by | 6 月 7, 2021 | 健康醫療網, 合作轉載與專欄

PCR檢測-快篩-COVID-19-SARS-CoV-2

隨著台灣疫情升溫,許多民眾擔憂自己可能染疫,前往快篩,半小時內就可以知道自己是否染疫。但快篩陰性者可不要高興的太早,有可能是病毒量太低檢驗不到,也就是偽陰性;而快篩陽性者則必須進一步等到PCR檢測結果出來,才能確認是否染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多次重申,快篩陰性者不代表未染疫,還是得落實防疫。

新冠病毒的三種檢驗方式 應用時機各不同

目前針對新冠病毒(SARS-CoV2)的檢驗方法有三種,抗原快篩、PCR核酸檢測、抗體檢測。全球實驗室診斷目前都是以PCR核酸檢測為主。郭綜合醫院檢驗醫學部醫事檢驗師葉駿達分享三種檢驗方式的不同。

抗原檢測(快篩)

目前各大篩檢站所使用的即為抗原快篩,能在10-20分鐘內,檢測從呼吸道中採集的檢體是否含有病毒的抗原。

優點:檢驗時間短,快速獲得結果。

缺點:準確率較PCR檢測低,未發病者可能不容易被發現,容易有偽陽性、偽陰性產生。

◎PCR檢測(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簡稱 RT-PCR

全球作為診斷的標準檢測,能檢測出檢體中是否含有病毒的遺傳物質。

優點:準確度高,病毒量低也可檢驗出。

缺點:耗時、成本較高,且需要在生物安全第二級以上的實驗室,由專業設備及人員執行。

◎抗體檢測(快篩)

受病毒感染或注射疫苗後,大多數人能產生抗體,因此藉由檢測血清中是否含有病毒的抗體,來判定是否曾感染或注射疫苗,需在感染或疫苗注射後至少2至3週才能得到準確度高的結果。

優點:可找出曾經感染過或接受疫苗注射的人,以推測體內是否有抗體。

缺點:感染後期才能驗出,也可能會有偽陰性產生。

葉駿達補充,對所有感染源來說,「有抗體」和「有免疫力」是不同事情;部分疾病而言,有抗體不代表有免疫力(如C型肝炎抗體)。

抗原快篩快速找出感染者 抗體檢測後續調查盛行率

三種檢驗方式所應用的情形不同,抗原快篩可作為高風險地區,快速找出感染者的利器;PCR檢測則為判斷是否染疫的標準工具;抗體檢測通常不會作為是否染疫的診斷證明,而是用於後續瞭解病毒的盛行率。台大公衛曾經於2020年8月公布彰化萬人篩檢的結果,證明當時社區的陽性率僅萬分之8.3,且確診者均有抗體,可維持3至5個月。

熱區快篩找出確診者 但陰性不代表未染疫

台灣於5月14日起將快篩與PCR檢測合併運行,由快篩先將有症狀者篩選是否染疫,可快速將確診者隔離,避免擴大感染,但同時也可能會出現「沒染疫卻快篩陽性」、「有染疫卻快篩陰性」的情形。因此需要由PCR檢測來再次確認是否確診,PCR陽性後才會編列案號,成為案XXXX的案例。同時指揮中心也一再強調,快篩陰性不代表未染疫,若在疾病潛伏期病毒量不高,可能無法被驗出。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於5月28日的記者會中分析快篩的準確率,雙北地區在5月21日至26日中,經過快篩呈陽性者,再經由PCR檢測陽性的比例為73%至75%,而其他縣市比例落差極大,有0也有71%。若為其他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或有雙北地區活動史者,快篩確診率就高,代表篩檢的對象應慎選,若有相關接觸史、活動史來檢測,會比毫無關聯性就檢測的實際作用大。

資料來源:指揮中心記者會、疾管署
諮詢專家:郭綜合醫院檢驗醫學部醫事檢驗師葉駿達

本文轉載自醫療健康網,原文連結為: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0318

以下內容你可能也會有興趣

訂閱電子報